《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3)《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一卷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于1843年9月底或10月初至1844年1月中旬,发表在1844年2月的《德法年鉴》上。它是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恩格斯独立完成的一部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恩格斯从现实生活出发,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支配下的各个经济范畴做了一系列的批判,对于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唯物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的形成,以及对未来的社会革命都做了初步的论述。它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恩格斯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著作。恩格斯独特的理论思想对于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在马克思所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资本论》等众多著作当中,都能够看到马克思对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赞扬与运用。
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共分15个小结,62段,从整体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2小结,是国民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阶级实质;第二部分包括3-13小结,主要是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第三部分包括14-15小结,主要是讲资本主义经济与道德、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国民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实质
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开宗明义,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产生。国民经济学的产生与商业直接有关,是商人发财的实践的结果。研究主题是“财富”,人们最初将财富理解为金银,即货币,各国都禁止贵金属的出口,并且实行严格的贸易监管。长此以往,商业就不会有任何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而流通中的资本会不断增殖”,财富的增长就是“贱买贵卖”,重商主义理论体系就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于是各国开始贸易往来,开始缔结通商友好条约,但实质上双方都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直至发生战争。重商主义的要点在于“贸易产额论”,及贸易总额在输出大于输入时就是盈利的交易,反之则是财富外流。这样,国民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使一国在年终岁尾是获得贸易顺差。
恩格斯发现,斯密以来的经济学体系中存在着致命的矛盾,即“经济学没有想去过问私有制的合理性的问题”。发展着的资产阶级力图利用国民经济学去理解由它创造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并对抗封建主义的思想家。不容否认的是,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与重商主义相比,无疑是进步的,它突破了财富就是金银的狭隘视野,确立了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但私有制导致的真实后果是大多数人的贫困,为了掩盖这一真相,国民经济学发明了诡辩和伪善的词句,新的国民经济学不能正确批判重商主义,同样是伪善的和不道德的,而且与自由的人性处于对立的地位。国民经济学无反思地以私有制为前提,恩格斯通篇详尽阐释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
二、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1.商业
恩格斯认为,商业是私有制产生的最直接的结果。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商业活动是经商者收入的直接源泉,每个人要尽量设法贱买贵卖,因此,买卖双方总是以绝对对立的利益相对抗。斯密虽然强调商业的人道化,但是这种人道也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为目的,是为了高价销售廉价的商品,因此,经济学家在讲道德的时候是处于利己和不道德的动机,实质上是图谋私利和发财致富。
2.价值
“商业形成的第一个范畴是价值。”关于价值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斯密和李嘉图认为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萨伊认为价值取决于“效用”。而恩格斯认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决定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生产费用。然后才谈得上运用价值来进行交换。如果两种物品的生产费用相等,那么效用就是确定它们的比较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因而生产费用也要建立在竞争基础上。那么物品的效用又是由谁决定的呢?效用是主观的,在私有制前提下,竞争关系是唯一能较为客观地确定某物品效用的因素。最后,恩格斯利用费尔巴哈的“主谓颠倒”的逻辑指出,价值决定价格,国民经济学家本末倒置地认为价格决定价值。
3.生产费用
国民经济学家将生产费用分解为三个要素:地租、资本及其利润、劳动或称工资。但资本和劳动是同一的,因为斯密已经承认,资本是“积蓄的劳动”。这样,剩下两个要素:土地和劳动,劳动中包括资本。恩格斯指出,国民经济学家有一个重大的疏漏,即科学发明和思想这一精神要素也是生产费用的要素。恩格斯说“仅仅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这样一项科学成果,在它存在的头50年中给世界带来的东西就比世界从一开始为扶植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这样,生产要素包括自然即土地和人,而后者还包括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
4.土地
在私有制条件下,被占有的土地是有限的,那么人们就要为被占有的土地支付地租。恩格斯指出“地租是土地的收获量即自然方面和人的方面即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占有者将土地当做利益的源泉进行掠夺,利用土地不劳而获,获取租地农场主的种种改良的成果。人口的增长又加剧了竞争,从而抬高了土地的价值。大土地占有者的财富日益增长的秘密就在于此。恩格斯强调,如果废除私有制,地租也就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为地租而与土地分离的土地价值,就回到土地本身。
5.资本和劳动
资本和劳动最初是同一的,资本可以被看作是劳动的结果,它在生产过程中立刻又变成劳动资料。于是,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短暂分开。国民经济学家坚持这两者的分裂,只在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个理解中承认两者的统一。但是分开考察土地、资本和劳动是不可能的。三者作用截然不同。无法用共同的尺度来衡量。因此,在私有制的条件下,这三要素之间就没有固有的尺度。如果撇开私有制,那么所有这些反常的分裂就不会存在。对劳动而言,它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但却在国民经济学的视野之外。
6.竞争和垄断
“竞争是经济学家的主要范畴,是他最宠爱的女儿。”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切都会归结为竞争。具体说来:(1)私有制的最直接结果是生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动。(2)人的活动又分解为彼此敌视的劳动和资本。(3)三种要素彼此斗争,而不是相互支持。(4)私有制使这三种要素中的每一种都分裂。
7.商业危机
恩格斯认为,竞争的规律是谋求需求和供给的平衡,但双方始终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涨;只要供给增加,价格又会下跌;如果价格下跌,需求又会增长;情况总是这样。在马尔萨斯之流的国民经济学家证明生产永远不会过剩时,实践上却发生了商业危机。恩格斯指出,如果生产者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把生产合理组织起来,并且在他们中间进行分配,就不会有竞争引起的波动甚至消除竞争引起的商业危机。
8.人口
马尔萨斯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超过它所支配的生活资料的倾向,并且编造所谓生活资料按算数级数增长、人口数量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谬论,把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贫穷和灾难统统说成是由人口增长所造成。恩格斯抓住生产力和人口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批驳。在《大纲》中恩格斯阐明了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它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因为生产力是在对立的情况下起作用的。所以,人口过剩或是劳动力过剩始终是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工人失业得不到生活资料,并不是财富生产不足,工人没有就业的机会也不是就业手段不足。工人失业、贫穷成为人口过剩,并不是像马尔萨斯捏造的所谓的自然规律,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造成的。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解决人口过剩的问题。
9.财产集中
竞争使资本和资本、劳动和劳动、土地占用与土地占用对立起来,力量较强的在斗争中取得胜利。首先,土地占有或资本都比劳动强,因为工人要生活就得工作,而土地占有者可以靠地租过活,资本家可以靠利息过活。其结果是:劳动得到的仅仅是最需要的东西,仅仅是一点点生活资料,而大部分产品则为资本和土地占有所得。于是就产生了财产的集中。在商业危机和农业危机时期,这种集中就进行得更快。这种财产的集中是私有制所固有的;中间阶级必然越来越多地消失,直达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因此,社会革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与道德、科技的关系
竞争贯穿在我们的全部生活关系中,造成了人民今日所处的相互奴役状况。因为竞争渗透到生活中,犯罪也受竞争支配,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犯罪的需要。
资本和土地有一个特殊的优越条件,即可以利用科学。而工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在私有制条件,科学也是用来反对劳动的。从而工人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恩格斯简约地谈到“机器”“分工”“工厂制度”的问题,然而没有做进一步探讨,因为这需要进一步“考察机器生产的影响”,打算“不久”再来研究。
各抒己见
郝晗婷
生产力理论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首次得到阐发。消灭私有制是贯穿于国民经济学各个范畴的核心观点,恩格斯第一次论证了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恩格斯看来,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生产力强大,劳动者队伍才会愈发强大。人口才会过多。解决现存社会矛盾的途径是不断发展生产力。
恩格斯对国民经济学的超越集中体现在生产力这一尺度上,在国民经济学领域,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永恒的、不变的社会发展规律,这样就掩盖了私有制这一真正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危机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不可避免地加剧。在生产力尺度下,恩格斯第一次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突破了对私有制的形而上学理解。
王晓艳
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资产阶级的主要经济范畴主要是从道德角度来进行批判的。比如对亚当・斯密的批判。在恩格斯看来,重商主义体系具有坦率精神,它丝毫不隐瞒商业的不道德本质,公开地暴露自己卑鄙的贪婪。但是,亚当・斯密作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反对限制自由贸易,在同重商主义者的论战中称颂资产阶级的贸易,他认为商业是人道的,然而商业表现的越友好,对商业就越有利。因为商业的本质中有人道的基础,就事物的本性而言,总的说来商业对它的一切参与者是有利的。恩格斯虽然没有忽视贸易的进步作用,但是他接着揭露了这种进步给各民族造成的后果。恩格斯在文中说“你们把文明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便赢得新的地狱来扩张你们卑鄙的贪欲:你们使各民族建立起兄弟般的关系—但这是盗贼的兄弟情谊;你们减少了战争次数,以便在和平时期赚更多的钱,以便使各个人之间敌视,使可耻的竞争战争达到极端尖锐的地步”。再比如,恩格斯在对地租的批判中提到“出卖土地是不道德的”;在对竞争的批判中提到“由竞争关系引起的价格永恒波动,使商业竞争完全丧失了道德的最后一点痕迹”。恩格斯对商业从道德上的严厉的谴责,多于对它在经济上的分析。
吴霜
《大纲》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重要意义。《大纲》是恩格斯完成从唯心主义者转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向共产主义者的“两个转变”的重要标志。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已经充分地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恩格斯经济学研究中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影响,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到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阐述方面,《大纲》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最初观点。《大纲》是恩格斯在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劳动价值论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方面仍然提出了许多崭新的、富于启发性的观点。
赵阳
《大纲》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首先,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恩格斯认为,“国民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把自己的理论标榜为关于国民财富增长的学说,其实,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国民财富绝对不是国民的,国民经济学也不过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科学,因此,“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成熟的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代替了简单的不科学的生意经”。简言之,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其次,揭示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恩格斯说:“18世纪这个革命的世纪使经济学也发生了革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既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也是产业革命的自然结果;既是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相结合的产物。恩格斯认为新的经济学仍然是私有制的理论,在这种学说的背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虽然反对了神权,甚至反对了重商主义,但它仍然将私有制当作一种自然的东西接受下来了。所以,国民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
第三,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恩格斯指出:“自由主义经济学达到的唯一肯定的进步,就是阐述了私有制的各种规律。恩格斯强调,新经济学之所以是正确的,是相对于那些支持垄断的人来说的,而不是相对于反对私有制的人来说的。因此“我们所要评判的经济学家离我们的时代越近,我们对他们的判决就必定越严厉”。这是说国民经济学在私有制的范畴之内越具有科学性,他就会强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这一错误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观念。恩格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演化过程的分析,已经说明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最终必然要走上庸俗的道路,堕落为辩护论和诡辩论。
戚奇
《大纲》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雇佣工人阶级利益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同时,始终贯穿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人类生产发生一系列的分裂,在这个分裂过程中产生的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彼此对立、彼此斗争,而且每一种要素内部也存在对立和斗争:“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结果是生产分裂为两个对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动。”又将人的活动“分解为劳动和资本”。私有制导致对立,对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竞争,竞争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方式。无序的竞争表面上看增强了社会活力,却使社会更趋于腐败。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贫富分化不断扩大的根源,两极分化是私有制条件下固有的规律,不通过解决所有制问题来解决两极分化是不可能的。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宣言》所说的“消灭私有制”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特指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私有制的“最后而又完备的表现。”因此,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也就是消灭一切私有制。
刘嘉骁
恩格斯是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其中的很多思想、观点后来都被马克思吸收到了《资本论》中。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大纲》中所提出的一些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借鉴意义的生态思想和科技思想。他提出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所造成的恶果只能是人与自然的互相伤害,因而提出人应该敬畏自然、不干预自然。他以资产阶级提出的所谓的“人口过剩”为例,指出资产阶级所指的人口过剩就是穷人,由于土地到了一定程度再无法给人们提供足够的食物而造成了人口过剩,那么,人们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人口过剩问题,必须依靠恩格斯在前面提到的劳动包括经济学家想不到的第三要素,即科学发明。他十分重视科学发明或精神活动在社会生产力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的思想,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是很有先见性的。
傅秀云
我想对原文中“竞争规律是:需求和供给始终力图相互适应,而正因为如此,从未有过相互适应。双方又重新脱节并转化为尖锐的对立。供给总是紧跟着需求,……一种达不到目的的永恒波动。”的理解。这段话主要说明危机产生的原因。恩格斯认为,这种危机是一种自然规律,甚至会引发革命。供给总是紧跟着需求,但是跟需求永不相适应。供给与需求常常脱节并转化为尖锐的矛盾。供求的矛盾的根本原因生产背后的私有制因素,每一个生产者都在利益的驱使下,在价格变动的引导下决定自己的产量。推动生产动机的并不直接是需求的多少,而是价格和利润的高低。摆脱危机的方法:如果把生产组织起来,集中起来,每一个生产者都是消费者,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消费者的他们就会知道自己需求的多少,使他们的生产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润,而是为了增进社会财富。只有废除私有制,摆脱私有制下导致的利己主义思想,那么人们就会为了增进社会财富而生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没有私有制,每个人都自由自觉地劳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就没有供需矛盾了,不会产生经济危机。这段话表明恩格斯在思想上有了共产主义倾向。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主讲:陈佳丽
编辑整理:陈佳丽